發酵是白酒釀造過程中重要的一環,而發酵采用的的發酵容器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濃香型白酒采用的是泥窖為發酵容器、醬香型白酒采用是石窖為發酵容器、清香型白酒采用的是地缸為發酵容器。泥窖、地缸是怎么來的?白酒香型與發酵容器又有什么關系?
俗
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酒,亦是如此。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環境不同、地理氣候不同、人文歷史不同等,他們的文化性格特征自然也會不同。同樣的,一方水土也會孕育出獨特的一方酒水文化,就像那里的人。
“和曲釀甕中”是明代李時珍所描述的中國白酒釀造工藝的一個特點。甕,即陶缸,即以陶缸為發酵容器,在山西出土的中國早的發酵容器小口尖底甕證明了山西傳統清香發酵技藝要早于濃香和醬香。
清
香型白酒主要以山西的汾酒為代表,山西的冬季干冷,夏季炎熱。春秋溫差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如果將陶缸放于地面,很難控制發酵溫度。
因此,人們將陶缸埋入地下,形成“地缸”,通過周圍土壤的作用,來穩定陶缸中酒醅的溫度,因為用缸發酵,受微生物影響少,形成清香型白酒“清冽凈爽”的特點。
后
來,清香型酒的釀造技術傳到了陜西后,當地經濟不如山西發達,當地人大多買不起缸,于是他們直接在土坑里發酵,結果人們發現土窖也能釀酒。
往南,土窖發酵的技術傳到了水土豐饒的四川盆地,溫潤的氣候讓微生物大量繁殖,產生了具有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為主體的豐富的香味。久而久之,四川人也就習慣并愛上了這種復雜的香氣,發展出了濃香型白酒。
與
接壤的貴州,以高原山地居多,這里到處是巖石、唯有河灘土壤堆積能挖窖,但貴州屬于侵蝕低山河谷地貌,窖池容易受到河水侵蝕而崩塌,所以,貴州人用當地產的條石來加固四壁,僅保留一個泥底。
條石則以本地特殊的紫砂頁巖打造而成,富含多種礦物成分,窖池在釀酒過程中具有保持溫度和水分、提供微生物代謝環境、確保微生物代謝生成的乙醇及其香味物質不被揮發等作用。再配合醬香型白酒的特殊工藝,終生產出具有貴州當地地域特色的醬香型白酒。
從發酵容器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自然環境不同,人們所能利用的釀酒材料也不同,終發展出的釀酒工藝也自然不同,因此,才發展出中國白酒的各種香型與品種。
影響白酒香型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原料選取、釀造工藝、曲藥采用等等,但不同發酵容器的使用,是形成不同香型白酒的關鍵。了解不同發酵容器,就猶如了解各白酒產區背后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
標簽:清香型白酒